 发布时间:2025-10-31
发布时间:2025-10-31
 浏览量:1
浏览量:1
2025:艺术乡建开启“时代机遇”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深化农文旅融合”“推进乡村文化繁荣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思路:立足特色资源,融合“农文旅”,推动农业向“产品+服务+体验”的全新模式转型。在这一顶层设计下,“艺术乡建”从一部分理想主义者的实践跃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——它不仅是美学的表达,更是激活乡村经济、传承文化基因、重构社会生态的亮点。
艺术乡建,是指通过文化艺术手法对乡村进行美化和提升,旨在推动乡村振兴、促进共同富裕,是乡村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。
艺术乡建的雏形可追溯至 20世纪60-70年代的西方。随着后工业时代城乡失衡的加剧,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探索艺术与社区的互动。1960年代美国芝加哥公共壁画计划的“社区艺术运动”可视为早期萌芽;70年代,意大利西西里岛的陶瓷艺术村,通过艺术节庆复兴传统手工艺。而系统性的艺术乡建发展始于 21世纪初,以2000年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祭为标志性开端,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艺术激活乡村经济与文化。
实践:从海南农文
到闽南滨海古厝艺术综合体
艺术乡建项目成功的关键,在于不过度依赖艺术资源的导入,避免艺术家“人走茶凉“的普遍窘境。乡村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农业,在这个基础上,通过一二三产联动,逐步配置农产品加工,最终用符合当地特色的艺术手段,让乡村更加充满活力。 农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,在于构建“农业—文化—旅游”的共生系统。今年以来,把部分业务重心转向艺术乡建。在厦门环东海域,有一个保留有古老船坞和红砖古厝的老渔村——后田社区,这里以海鲜闻名,却一度面临拆迁而陷入沉寂。
将在后田建立“参与式机制”,从过去的“他者介入”转变为“村民觉醒”。通过培训、合作等形式,从“给乡村做艺术”转向“和村民一起做艺术”,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让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火花,能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感,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。以“船坞传统渔业生产体验”“古厝传统渔民生活文化传习”为触点,串联起生态农业、手工艺作坊、研学体验、休闲娱乐,形成“艺术+产业+社区”的闭环。通过“轻介入、重连接”的模式,既保留了乡村肌理,又让文化价值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,从“产业孤岛”到“系统循环”,让艺术与乡村生态性共生。
一村一策,
用艺术点亮乡村
此前,调研了厦门区域多个古厝渔村,如英雄海岛丙洲,如工业文旅新民社区……我们认为,应根据各村庄特点,制订不同的改造方案,一村一策,建立包含经济收益、文化传承、生态保护、社区参与等维度的评估指标,避免“唯流量论”。确保项目既满足市场需求,又不失文化本色,以“可持续性”衡量艺术乡建成效。
艺术乡建若仅聚焦短期流量,忽视产业联动,终将沦为“文化盆景”。我们将通过现代设计进行创造性转化,让乡土文化从“静态遗产”变为“动态生产力”。
乡村振兴是一场文化觉醒运动,艺术乡建的终极目标,不是打造几个“网红村”,而是唤醒乡村的文化自觉。未来,我们期待更多乡村成为“有温度的博物馆”,让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文化自信的血液。当村民能自豪地讲述家乡故事,当田野间生长出兼具美学与生计的新业态——乡村振兴便真正拥有了生命力。文化是“灵魂纽带”,而艺术乡建,正是让灵魂扎根土地、让乡村重焕光彩的必由之路。